众说纷纭,白茶起源终归何处
中国白茶在福鼎,国之白茶和天下。提及白茶,以前知道的人不多,市场上也不多见。近年来,却成为炙手
可热的佳品。在博及群书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周亮工笔下“价同金埒”(周亮工《闽小记》)。白茶是中国六大茶
类中的璀璨明珠,茶中特殊珍品。其历史悠久,以白茶命名,迄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。
任何一种新茶类,都脱胎于古老茶类,白茶亦然。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?茶学界有些不同观点,有人认
为白茶起于北宋,宋代的皇家茶园,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,《大观茶论》中的国之白茶,是早期产于北苑御
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。
国之白茶的起源,从有文字记载来考证,其名称首见于宋子安《东溪试茶录》(1064年前后),清·邱古园
《太姥山指掌》:循磨石坑三里许至平岗。居民十余家,结茅为居,种园为业。园多茶,最上者“太姥白”。最
为明确的是宋徽宗赵佶的《大观茶论》,在北宋绍圣年间(1094年-1098年)白茶已充为贡品。福建贡茶使
君蔡襄有诗云:“北苑灵芽天下精,要须寒过入春生,故人偏爱云腴白,佳句遥传玉律清。”宋代茶人斗茶把丰
美雪白的芽茶,视为天下精品。当时白茶产量极少,仅供皇帝御用,极为珍贵,茶农把白茶视为“茶瑞”,把这
吉祥茶作为斗茶的绝品。
茶圣陆羽在《茶经》中白茶记载:“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。”陈橼教授在《茶叶通史》中指出:
“永嘉东三百里是海,是南三百里之误。”
白茶山指的是拥有“海上仙山”美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福鼎太姥山。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(唐为长溪县辖区),
系白茶原产地。可见唐代长溪县(今福建福鼎)已培育出白茶。
栎园先生周亮工在《闽小记》中记载:“太姥山古有白茶,今呼白毫银针,新者性凉,色香俱绝;而尤以鸿雪
洞为最,共同犀角,为麻疹圣药,运销国外,价同金埒。”太姥山的白茶,清代已享有盛名,价比黄金。
茶界泰斗108岁高寿的张天福老先生题写《福建茶史考》:白茶由福鼎创制,但是银针采自菜茶树上鲜叶。福
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。
古老茶名太姥白绿雪芽。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,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,便称大白;对采自菜
茶者称土针或小白。政和县可能在12世纪就有大白茶品种的发现。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记载:“白茶,政和二
年(1112年)造”。政和当时属建州北苑(今闽北建瓯市东部),而且以产白茶出名,朝廷以政和年号赐县名。
但政和铁山的大白茶是否属此范围,有待进一步考证。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,于1889年开始制
银针,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。
可以说,白茶的起源和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,再传到政和。以制茶种类说,先有小白,后有大白。
茶界谓白茶有二指:一是指用白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白茶,因芽叶天然呈白色而得名。1982年在
浙江安吉县推出的安吉白茶,像宋代北苑白叶茶一样,是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珍稀茶树,采摘鲜叶
以绿茶制法加工而成的白叶茶,即绿茶。二是指以福鼎大白茶树、福鼎大毫茶树鲜叶为原料,采用
自然萎凋,不揉不炒,轻微发酵,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方法制成的茶叶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太姥山白茶。
--- 国之白茶 传统工艺 ---
自然萎凋 不炒不揉